实干家习近平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 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来表达自己的追求和决心。新时代这十多年来,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得以解决,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得以办成。海内外舆论高度评价,习近平是位实干家。   一个动作,令人难忘。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坐在主席台前排的习近平起立转身,带头面向坐在主席台后区的受表彰人员代表鼓掌致意。这是对改革者的褒奖,亦是对实干者的致敬。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习近平鼓掌向受表彰人员表示祝贺。 习近平一贯推崇实干。读初中时,他在政治课上听老师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听着听着就泪流满面。 1991年夏天,他在福建师范大学与1400多名师生坦诚交流:“社会最需要、最欢迎有实干精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最不欢迎夸夸其谈、眼高手低的‘客里空’。”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一次亲临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下了飞机又坐火车、坐汽车,辗转3个多小时才抵达大山深处的目的地。 在习近平眼里,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 梁家河村的乡亲们至今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习近平带着大家一起打坝造田、建沼气池、办铁业社。老乡说:“他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 在正定,习近平发起当地历史上第一次问卷调查。5600份民意调查表,从设计问题到把桌子摆上街头、发放调查表,他亲力亲为,带着县委工作人员一起干。 这是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前排居中),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老百姓意见。 在福州,习近平提倡“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高效工作作风。有一次,《福州晚报》刊登了一篇报道——《我们也需要一本〈市民办事指南〉》。他看到后当即批示市委政研室牵头编撰,并第一时间在报纸上发布消息向群众反馈。 在浙江,习近平利用春节休息时间深入思考浙江全省各项工作,把心得写成四副春联,横批都是“求真务实”。 ………… 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习近平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轮船上听汇报、火车上谋发展、小院里问生计、凉亭里讲政策、土炕上拉家常……这些年,许多地方、交通工具都成了习近平的“移动办公室”。中共中央办公厅权威人士透露,报送给习近平的请示,不管多晚,即使到了夜里12点,第二天早上都能收到他的批示。 “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习近平主张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 担任总书记伊始,习近平就告诫大家“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外媒评价,十八大后,中共的反腐行动雷厉风行,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后几乎“没有浪费一分钟时间”便开始了反腐败的工作。 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认真审阅重大改革方案的每一稿,逐字逐句亲笔修改。知情人士透露:“没有习近平下决心,很多重大改革是难以出来的。” 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财经、外事、审计、网信等事关国家战略和发展大计的关键领域,党中央组建一系列顶层机构,习近平亲自挂帅,亲力亲为。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到西部战区空军视察。 习近平主导了被称具有“颠覆性”的军队改革,领航人民军队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十多年来,他到海岛、踏边关,上战舰、登战机,入班排、看哨所,每到一个地方,几乎都会视察驻地部队。 习近平的外交行程也总是紧张繁忙,外交部翻译说他“经常吃不上饭”。当北京开启“冬奥时间”,他连续3天密集出席20余场外事活动;在南非主持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时,他深夜12点还在参加双边会见。 …………     在习近平看来,实干需要讲求方式方法,“不盲目蛮干”。他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写道:“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 习近平常常把调查研究作为实干的第一步。 上世纪80年代,初到正定工作时,“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习近平“心里很着急”,“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那时候,县委大院的人都知道,习近平从不在办公室闲坐。在正定的3年,他走遍了全县25个乡镇、221个村。正定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许多重大决策,都与他的这些调研有关。 此后,无论是在地方还是中央工作,他一直坚持着跑遍所属工作范围的习惯。 一份珍贵的日程表记录着2002年10月12日至2003年2月27日习近平每天的工作行程:履新浙江省委书记后的两个多月里,习近平到市、县(市、区)和省直部门调研的时间超过工作时间的一半,他还经常利用周末到各地各部门调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决策和“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都是在习近平亲自深入的调查研究中形成的。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找出办法,解决问题,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是在这样的“实干”中向前发展的。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看望唐荣斌老人一家。 2012年12月底,刚刚履职中共中央总书记一个多月的习近平冒严寒、踏冰雪来到河北省阜平县,先后走进两个村庄看真贫。 彼时,中国贫困发生率为10.2%。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 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最终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打赢了这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 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3万余字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开局之年,习近平以实干全力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他先后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第二次会议,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要求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今年以来,习近平离京调研已走过七个省份,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多次作出具体要求。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在河北省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考察。 在广东,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在河北雄安,习近平强调,要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下好“绣花”功夫,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在陕西,习近平叮嘱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 “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点,把脚步迈得更扎实一些。”这是习近平的实干箴言。 2023年7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成都开幕。开幕式上响起了《国旗国旗真美丽》的天籁之声。 合唱的孩子中有一位名叫吉好有果的彝族女孩,她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曾经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2018年春节前夕,吉好有果把这首歌唱给来看望自己一家的习爷爷听。2020年,她的家乡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时代跨越。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深入大凉山腹地走访贫困户。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变化太大了,老百姓种地政府给补贴,病了有医保,大病还有救助,养老也有保障。有总书记领导,人民真幸福!”2021年,一位河北村民激动地跟习近平聊起生活的变化。 11年前,习近平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中国还有约1亿农村贫困人口。2021年2月,习近平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画上了历史的句号。 “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坟上的草都这么高啦!”重庆脱贫户谭登周曾饱受因病致贫的苦楚,见到习近平时,他一下子就哽咽了。 习近平把老百姓放在心中,工作的立足点和评判标准就是群众满意不满意。他的目标不仅是让14亿多人吃饱穿暖,他还要让老百姓获得“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些年,习近平指引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形成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中国取得的最突出成就是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马凯硕说,“在当今中国,即便低收入人群也享受到好的食宿、教育、医疗和就业。” 日常生活中,人们能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的历史性转变。习近平18年前在浙江安吉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已变成规模空前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荒山染绿,流沙止步,水清岸阔……美丽中国大步向前。 2023年5月11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笃行“民之所好”,务除“民之所恶”,习近平念兹在兹。一位老人曾激动地对习近平说:“你是腐败分子的克星,全国人民的福星!” “打虎”无禁区、“拍蝇”零容忍、“猎狐”撒天网……“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的背后,是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果敢,是“反腐没有休止符”的铁腕。 习近平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前人们在形容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时说,“10亿双袜子才换来一架波音飞机”,如今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大飞机、自己的空间站、自己的航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习近平还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出台2000多个改革方案。 习近平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文化自信”的中共领导人。他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溯源历史、寻脉中华,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引前进方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民众的自信心显著提升。”曾任韩国中央日报社中国研究所所长的韩友德这样说。 2023年5月19日,习近平在陕西省西安市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 习近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他还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充满挑战的世界廓清发展迷思,贡献中国方案。当一些国家筑起贸易壁垒时,习近平让中国成了一系列国际贸易和投资展会的主场。 ………… “习近平是把中国带向‘强起来’的领导人。”“他作出的贡献是开创性、独特性和世界性的。”中外人士这样评论。 11年前,刚刚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时,习近平面对中外记者表示:“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 新征程上,习近平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我们一定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决不辜负党和人民重托”。 大道如砥,不负人民。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
2023-08-11
查看详情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组织工作的任务清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落实好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关键是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按照加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和抓干部、抓人才、抓组织、抓党员,以及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工作布局,忠诚履职尽责,狠抓任务落实,推动新时代新征程组织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完善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 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学思想”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和贯穿始终的主线,组织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真功见实效。   ● 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完善理论学习长效机制,扎实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增强教育培训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   ● 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引导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方向、找思路、找方法,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 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鲜明用人导向,突出把好政治关、能力关、廉洁关,使选出来的干部德配其位、才配其位,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 要突出抓好换届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切实把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党组(党委)和地方党委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中坚层”,优化班子结构和功能,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   ● 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完善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制度体系,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加强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管好“关键少数”,开展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整治,进一步扎紧织密管权治吏的笼子。   ● 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使更多优秀年轻干部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 要拿出更加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激励引导广大干部奋发有为、担当作为。推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解决好乱作为问题,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解决好不作为问题,细化实化“三个区分开来”、解决好不敢为问题,强化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解决好不善为问题,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形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浓厚氛围和生动局面。   ● 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满腔热情做好老干部工作。   着眼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 要坚持把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来抓,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 要着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战略布局,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加快形成人才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 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坚定信心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采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做好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工作。   ● 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放权松绑与约束监督相结合,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 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 要把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作为长期任务来抓,坚持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注重突破难点、疏通堵点、加强薄弱点,不断提升整体效能,确保贯通有力、覆盖到位、运行高效。   ● 要坚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 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提高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   ● 要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基层治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健全完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 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推进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推进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 要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探索构建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党建工作体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的党建工作,加强对新兴领域人员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坚持从严管理党员,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活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   ● 要把党员队伍建设的重心放到加强教育管理、提高质量、发挥作用上来。   ● 要严把发展党员政治标准,注重从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严肃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促使广大党员按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要坚持全覆盖、全方位、全周期,严格管理标准、延伸管理链条、落实管理责任,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新兴领域党员管理,严格规范和管理党员网络言行。   ● 要健全完善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志愿服务、承诺践诺等机制,积极搭建日常发挥作用有效平台,探索建立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机制,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创一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联系服务群众中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以模范行为为党旗增光添彩。 (整理自2023年第15期《求是》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署名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 高质量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组织工作》)  
2023-08-09
查看详情
发扬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元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回望历史,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精神,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实事求是外化为治学的扎实严谨,内化为修身的反身而诚 “实事求是”一词,源自东汉班固所撰写的《汉书》,其中《景十三王传》叙述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是对刘德搜集整理古籍和治学态度的评价,意为在明晰事实的基础之上,探求其中的真相与真义。“实事求是”一词虽首见于《汉书》,但其精神意蕴却由来已久,一方面外化为治学的扎实严谨,另一方面内化为修身的反身而诚。 注重实证、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在治学方面的突出表现。《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能够说出夏、殷之礼,但需要文献资料以为征信,表明孔子在治学上的严谨。墨子也提出“言必有三表”,提出根据“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三个方面来认知和判断取舍。古代先贤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一直延续到明清,并逐渐发展形成了实学思想。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倡“言必称实”“言必有征”,认为“言天者征于人,言心者征于事,言古者征于今”,即言必有证据,理论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清代乾嘉学派更把实事求是确立为治学宗旨和指导思想。 除治学之外,中国古代史官一直有秉笔直书的良好传统。《史通》认为:“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这正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齐国太史三兄弟不惧生死,秉笔直书,用生命捍卫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修身方面,古圣先贤同样具有实事求是的品质,即尊重和接受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自欺。《大学》讲:“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意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当时的情境和自身的感受。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反求诸己三省吾身是修身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而这一环节的深入程度取决于个人实事求是的态度。春秋时期卫国的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问起他的侍者,得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的答复。古人实事求是的自省态度可见一斑。 知行合一既强调自主学习,又强调力行落实 纵观历史长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正是在古圣先贤知行合一的躬行践履中不断发展深化。“知行合一”的明确提出来自明朝大儒王阳明。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这里的知行合一即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内在联系与统一,一方面强调道德学问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强调道德学问获得后的力行落实。 知行并重、贵在力行的思想其实由来已久。《论语》开篇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学习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来自将所学内容加以练习运用的结果。同时,孔子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道德品质的修养和提升优先于知识的累积。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更重视力行。曾子每日以“传不习乎”反省自身,是对自己是否做到知行合一的反思,体现出其实事求是的修身态度。《礼记·中庸》具体列出了学习的次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表明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笃定地践行。《荀子·儒效》讲:“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认为,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了解到,了解到不如应用到。学习达到应用就是达到了顶点。能应用,就是透彻地明白了事理。 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精神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在个人修学与治国理政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北宋范仲淹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在泰州为官时,为防治海潮侵害,他建议并主持修筑拦海堤坝,为当地百姓留下了“范公堤”;在苏州为官时,他买下南园,创办府学,为国育才。范仲淹的一言一行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圣贤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这为两者的有机结合、相互成就提供了重要前提。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可见,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与实际效果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思想高度契合,奠定了双方相互结合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实证”的治学原则是相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同时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能够指导和促进实践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实践论》和《改造我们的学习》两篇文章中,通过改造和发展,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实践和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有机结合已经被历史实践所检验,表明了这两种思想的高度契合性,其结果就是相互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些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如何深入理解与落实实事求是、知行合一作出了深刻阐述,是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政德诚实、政风务实、政绩踏实,完成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历史答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及思想理念研究》阶段性成果)
2023-08-08
查看详情
善始善终 慎终如始 务求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四川考察时强调,“第一批主题教育只剩下一个多月时间,各级党组织要落实党中央部署,善始善终、慎终如始,务求实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各级党组织进一步扎实抓好主题教育、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主题教育自今年4月在全党深入开展以来,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锚定五个方面具体目标,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各项任务,有力推动党员干部将焕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当前,要再接再厉、持续深入抓好主题教育,在注重实效、提高质量上下更大功夫,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深化理论学习,入心见行、善思善用党的创新理论。这次主题教育,“学思想”是打头的,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强化理论学习是重点措施的第一条。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追求、一种工作方式、一种生活习惯,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文章,推动理论学习不断往深里走、实里走、心里走。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的高度自觉,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把大兴调查研究作为重要内容,是这次主题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广大党员干部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推动解决了一大批问题难题。当前,要继续抓好调查研究,大力改进作风,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开展调研。既要调查也要研究,将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意见,及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并抓好组织实施,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实际行动。 持续推动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有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质有新提升。这次主题教育总要求中明确要“重实践、建新功”,具体目标中有“实干担当促进发展”,都要求我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把学习和调研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中去,促进党员干部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履责担当、积极作为,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取得新成效。 做好检视整改,确保找准问题症结、整改整治到位。这次主题教育要求,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要对标对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生活实际,找准查实突出问题,从政治、思想、能力、作风、纪律等方面进行党性分析,从根子上找原因和差距。高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红脸出汗、排毒治病。扎实开展整改整治,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起来,抓好建章立制,固化整改整治成效。 深入推进干部队伍教育整顿,纠正思想不纯和组织不纯现象、消除政治隐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在主题教育中抓好机关和系统内干部队伍教育整顿。这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切实加强政治教育、党性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断锤炼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坚守政治红线、纪律高压线、廉洁底线。要严明法纪,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坚决清除害群之马,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做好以案促改促治,不断健全严管体系,真正把队伍建强、让干部过硬。 主题教育批次安排有时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止境。要始终保持求知若渴的心态、学思践悟的执着,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上下功夫,把这一重要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更加强劲动力。
2023-08-07
查看详情
搞好调查研究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要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掌握实情、把脉问诊,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搞好调查研究,就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多到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多年来一直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践行初心使命,要求党员干部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自觉地把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中,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 我们作出一项科学合理的决策,往往需要大量客观、真实、有效的信息,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堆人,不作调查研究,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就能产生的,它要在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才能产生。了解真实情况、作出正确决策,就要求党员干部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形成正确思路,作出科学判断,从基层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促进各项工作推陈出新、取得突破。 毛泽东同志对不做调查、不同群众商量作决策深恶痛绝,他称这样关在房子里作决策是“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他说,我们搞调查研究,如果“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甘当小学生,是毛泽东进行调查研究的切身体会。1941年3月,他在《农村调查》序言中回顾之前的几次调查研究,说自己在湖南五县调查和井冈山两县调查,找的是各县中级负责干部;在寻乌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在兴国调查和长冈、才溪两乡调查,找的是乡级工作同志和普通农民。“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我们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集合众智提出解决办法,在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中增强科学决策的底蕴。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就要精准掌握社情民意的最真实情况,及时回应群众期盼的最迫切需要,作出符合实际、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决策。调查研究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而要成为党员干部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推动事业健康发展的过程。要摒弃靠经验主观臆断谋篇开局,善于发现矛盾症结、虚心听取意见建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中不断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在实践中察民情、学真知、悟真谛、长本领,就一定能用脚步丈量出为民的情怀,在新征程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3-08-07
查看详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
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主张和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大实践的基础和前提。 一、坚持唯物史观、坚守初心使命的思想结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坚定的政治准则、鲜明的时代内涵,是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运用和发展,是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坚守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理念。 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出发,确立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真正动力的基本原理,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进一步回答和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人民观明确的是根本立场、根本价值、根本观念,关系党的性质宗旨、国家的方向道路、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坚守党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长期实践中确立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成立一百多年来,为人民打江山、为人民守江山,始终不渝坚守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新时代党要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归根到底,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观是管根本的,只有牢固树立唯物史观,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持党的性质宗旨不动摇,坚守党的初心使命不改变。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价值引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人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愿望,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实践基础是变化了的中国社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则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广泛、不断提高的需要,特别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的价值准则,由此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既要大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又要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坚持人民至上、执政为民的原则标准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依靠人民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的重要观点和论断构成。 人民创造历史、是真正的英雄的人民主体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国家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历史充分证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人民江山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丢掉党的初心和使命,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甚至走向失败。 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立场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党提出了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将其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站稳人民立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之力。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推动共同富裕的人民幸福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新征程上,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人民情怀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的人民领袖,无论是在基层、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都始终心系百姓、情系人民。“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些朴素的话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要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 人民是阅卷人,顺应民心、尊重民意的人民标准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确定了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准则、指明了正确方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只有勇于进行党的自我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锻造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对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站稳人民立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立场是党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为人民谋利益是党勇毅前行、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为人民奋斗的历程,党向人民交上了一份优异答卷。迈上新的赶考之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仍然要继续向人民交上一份新的优异答卷。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由此决定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只有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提供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立场观点方法。 接受人民监督,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怎样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即人民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是出于对党的前途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出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人民观。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必须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坚决同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作斗争,“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进行反腐败这一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就必须持续纠治“四风”,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全面从严治党实效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坚持人民至上置于“六个必须坚持”之首,起着统领作用。坚持自信自立,底气来自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始终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守正创新,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而科学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是人民。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人民的呼声,增强问题意识包括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系统观念,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系统关系,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坚持胸怀天下,就是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统一起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作者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3-08-04
查看详情
开局之年,总书记这样引领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全国两会之后,国内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行、一路思,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多次作部署、提要求。 走岭南大地,4天辗转千里,为广东如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指明方向。 抵雄安新区,嘱托“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 赴古都西安,专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要求“努力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行河套平原,两地调研、两次开会,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看鱼米之乡,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希望江苏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到天府之国,强调“深入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 7月17日,中国经济半年报公布。成绩单里观“形”察“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今年以来,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产业升级厚积薄发,粮食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奋进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把握时与势——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电焊机器人弧光四射,机械作业臂自如伸缩。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驶下广东广州广汽埃安生产线。 从第一辆到第1000万辆,27年;从第1000万辆到突破2000万辆,17个月。跃动的数字,标注着“中国智造”的速度与力度。 “走自力更生之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走进企业展厅、总装车间、电池生产车间等,了解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进展情况。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一次考察中作出论断。 “三电”技术持续创新、低碳环保绿色出行、出口攀升驶向全球……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上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凝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观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窗口。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这是对时与势的科学判断。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在变,发展理念也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和重要遵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理念更清,路径更明。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崇尚创新,激发动力之变。 江苏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内,6G脉动振奋人心,未来场景令人向往。 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紫金山实验室,走进展厅、6G综合实验室,详细了解推进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等情况,强调“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颠覆性技术随时可能出现,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 创新“基因”深植紫金山实验室。完成世界上首个6G光子太赫兹100Gbps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发布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近年来,一批批突破性成果涌现。不负期许,接续攻关,科研团队将向着关键技术成熟化、实用化迈进。 创新能力不强,是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半年,航空航天铝材、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23.3%、34.1%,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54.5%、53.1%。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更加强劲。 注重协调,增强内生动力。 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强调“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深入推进区域内部协同”。十年里三场座谈会,总书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把脉定向。 雄安接入全国高铁路网;2023年京津冀生态环境措施清单公布;5月,三地签署《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方案》,联合强链补链,打通“卡点”“堵点”;上半年,河北承接京津转入产业活动单位526家,雄安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8%……轨道上的京津冀越跑越快,蓝天下的京津冀刷屏“朋友圈”,产业转移链条上的京津冀带旺人气财气。 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补短板、强带动、促融合,今年以来,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稳步推进,横琴、前海、南沙合作区加快建设,长三角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协调这个“内生特点”更加凸显。 倡导绿色,擦亮发展底色。 林与沙较量,绿与黄交织,河套平原,黄河逶迤而过。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考察。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总书记重点强调的工作里,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仍是“首要”和“导向”。 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上半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4%,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这个“普遍形态”更加鲜明。 厚植开放,助力内外联动。 陕西西安,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5月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方面走在前列”“充分释放经贸、产能、能源、交通等传统合作潜力”。 今日“丝路”,公路横跨群山、管道穿梭大漠、中欧班列飞驰。“一带一路”,风景正好。 开放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需品,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 “投资中国年”系列活动启动,消博会、广交会接连成功举办,“朋友圈”更广,发展天地更宽。截至目前,中欧班列累计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6个城市;上半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开放这个“必由之路”更加畅达。 推进共享,加速福祉之变。 广东茂名,一颗荔枝,品味初心。 4月,在“荔枝之乡”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执政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让人民群众幸福起来。” “希望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兴旺,像荔枝一样红红火火!”柏桥村是今年总书记国内考察的第一个村。朴实话语,情深义重。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千家万户的事,摆在案头,挂在心头。目前429个城市完成“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编制工作,实现地市级全覆盖;今年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7亿元;上半年65%左右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共享这个“根本目的”更加明确。 沉甸甸的答卷,国际瞩目。6月,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行,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表示:“全世界都从中国发展中受益。”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新征程上的中国,向着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 统筹质与量—— “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两则关于“个头”的比喻,意味深长。 一则,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后颇为感慨:“过去,人家觉得我们不到一米二,可以不买门票;现在我们发展成一米八九的东北大汉了,要走自立自强的道路,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才能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战略意义啊,所以我到哪都不遗余力地推动强链补链延链。” 一则,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如同一个人,10岁至18岁期间个子猛长,18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 彼时,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 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蔓延,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个头长了,体格如何更强?两则比喻,一个指向,“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两个大局交织,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至。掌舵领航,习近平总书记深彻洞察,“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量变到质变,是客观的经济规律。 这是必须跨越的关口。看全球,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无不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 这是必须直面的转型。观自身,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更加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样,供求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统筹质与量,发展的必答题,高质量发展的攻坚题。 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加快落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正式印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强劲,活力充沛。 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质取胜,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我们牢记嘱托,继续勇闯‘无人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院长卜爱民说,一系列产品的创新研发,为载人航天、月球火星探测、北斗组网等各类装备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5月,在河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石家庄市的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强调“推进现代化建设,要靠科技强国、产业强国。科技强国,离不开一个个科技尖兵、科技方阵。” 质的有效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各地区各部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供给质量,坚持效益优先,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壮大发展新动能。 质的有效提升,让“进”的势头更足。 发展动能澎湃。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5%。专业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1.6%和46.3%;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4.4%,对制造业投资增长支撑作用明显。 经济结构改善。上半年,经济增长由去年以工业推动为主,转为服务业和工业共同推动;服务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大幅增加。 市场活力释放。截至5月底,我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达到5092.76万户,较2012年底的1085.7万户增长了3.7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民营企业已超过2500万户。 保持量的合理增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经济要持续发展,不要大起大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辩证认识、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对于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坚持稳中求进,保持量的合理增长,有助于保障经济循环畅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量的合理增长,让“稳”的基础更牢。 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强调“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全力以赴固底盘。今年夏粮产量达14613万吨,再获丰收;上半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同比增长2.7%,我们端稳了粮食和能源两个“饭碗”。 千方百计稳就业。北京扩大岗位供给促高校毕业生就业;陕西出台了提高就业补贴标准、全额贴息创业担保贷款等6条新举措;上半年人社部门稳就业政策释放红利超1500亿元。 多措并举兜底线。实施以就业见习质量提升等10个行动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出台《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扩大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品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把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全国上下竞相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和强大合力,就一定能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洞察危与机——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容应答。 硅片组装,光伏聚光,绿电送万家。制造业与新能源,环环相扣。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中环产业园里,瞄准半导体单晶硅国产化,攻关正酣。 小小硅片连着重大战略。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环产业园考察。一番叮嘱,语重心长:“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把国内大循环搞好,这是治本之策。”“我们敞开大门,谁来与我们合作都欢迎。”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关系发展全局的关键抉择,来自对危与机的深刻洞察。从改革开放前的国内循环为主,到加入国际大循环,“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助力快速提升经济实力。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没有任何人能打倒我们、卡死我们”。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 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扩内需、增优势、补短板、畅循环,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 “两个必保”,举足轻重。立足自身,畅通循环。 全地面起重机力拔山河。这台重大技术装备,总书记十分关心。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来到徐工集团,饶有兴致地登上完全自主研发的XCA220型全地面轮式起重机驾驶室。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徐工集团的单增海代表带来好消息:“2017年您考察徐工时乘坐的220吨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指标已达到全球第一,国产化率由原来的71%提升到100%。” “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靠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招鲜吃遍天’,缺了哪一项国际市场都保不了我们。”习近平总书记感慨。 上游,全车身总计1万多种、超10万个零部件;下游,施工领域覆盖市政、化工、风电等多个场景。全地面起重机,抓牢产业链,畅通上下游。 “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 新时代10年来,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断增强。 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今年上半年,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6个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我国向着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迈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步履不停,一路上牵挂的是“创新”。 2020年5月,在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感恩奋进,“手撕钢”从0.02毫米薄至0.015毫米,“绕指柔”再升级。 2022年6月,在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奋发图强,一束激光,在这里变身“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 殷殷寄望,指明路径。“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新时代10年来,从广袤沃野到星辰大海,高质量发展进行曲的创新音符激昂响亮。最长的跨海大桥、最大的5G网络、最远程的量子通信……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发明专利有效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昂首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推动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大国经济优势所在。” 步行街人潮涌动,风景区一票难求。“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70.83%;端午假期,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3.10亿元,同比增长44.5%。开局之年,流动中国生机勃勃。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超大人口规模、超大经济体量,蕴藏澎湃高质量发展动能。 消费回暖。“组合拳”接连打出,消费季精彩纷呈,发力新消费、新场景、新动能,促进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保持较快增长;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明显高于去年。 投资加力。倒排工期,马力全开。引汉济渭工程让秦川大地受益。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汩汩绿电海上生。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2%、6%,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统筹好内与外。“‘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活下去、活得更好。”“经济全球化是大道,大家合作共赢才是最好的。” 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两周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统一知与行—— “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局之年怎么看,怎么干? 四次调研,四堂“党课”,凝心铸魂筑牢根本,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4月,在广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学铸魂”,“就是要做好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 5月,在陕西,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以学增智”,“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 6月,在内蒙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学正风”,“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学查改相贯通”。 7月,在江苏,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以学促干”,“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见行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以学为牵引,谋在先,干在实。 立足当前,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迎难而上,勇毅担当。 放眼长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光荣远征,实干兴邦。 新的征程,新的出发,新的冲锋。开局之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亿万群众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 从开局看全局,有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我们勇往直前。 5月28日,穿过隆重的“水门礼”,C919完成商业首航。 22个省份、200多家企业合力攻关,攻克163项关键技术,形成1935项专利,多少个日夜孜孜奋斗,几代航空人心血凝聚。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点赞:“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这一切,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就是中国力量!” 截至目前,三峡电站20年送出绿电超1.6万亿千瓦时,新一代动车组试验列车以单列最高时速453公里、双向两列相对交会最高时速891公里运行……今年以来,一个个国之重器、世纪工程交出新成绩单,无不印证着“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中国人的“大飞机梦”飞越半个多世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紧相伴随,与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紧紧相连。 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新时代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今天的中国有骨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新征程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从开局看全局,有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奋力奔跑。 珠三角,一部手机里面95%的零部件,能在东莞一小时通勤圈内迅速配齐;一架成品无人机,不出深圳南山区就可以制造。 长三角,平均一分钟,5辆新能源汽车整车下线,7万件快递收寄畅通,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着中国近1/4的经济总量,超过1/3的进出口总额。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只要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今天的中国有底气。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迈上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新征程上,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优势,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更大突破、迈上更高台阶。 从开局看全局,有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信心满满。 广袤沃野,季季接续。“设施在升级,规模在扩大,亩均收入超2万元,路子对了,越干越有奔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先锋村四季春农业园负责人叶明兰说。先锋村村民忘不了,2014年12月,在先锋村农业园,习近平总书记嘱咐“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 叶片飞转,全力发电。6月25日12时01分,1000亿千瓦时!“投产3年,向粤港澳大湾区输送绿电突破1000亿千瓦时,接下来,我们精细管理、精益运维,护好‘大国重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乌东德电厂厂长王金涛感慨。电厂全体职工忘不了,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努力把乌东德水电站打造成精品工程”。 今天的中国有志气。“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 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新征程上,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记者王浩 李翔 邱超奕)    
2023-08-02
查看详情
新时代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和一贯要求。我们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从毛泽东同志大力倡导“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要有正确的措施,就要做调查研究工作”,身体力行引领调查研究风气之先,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等重要论断,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全党重视、开展和运用调查研究树立典范。这次主题教育把调查研究作为重要内容,强调要“引导和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赓续传统,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用好这个传家宝是党百年历史的经验启示。回顾总结百年党史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意识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1927年,他用时三十二天,实地调查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写下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不仅驳斥了农民运动“糟得很”“痞子运动”的错误言论,更让他认清农民是革命先锋和主力军,从而找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当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危机时,毛泽东同志再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发出“一切从实际出发”“搞个实事求是年”等指示,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想方设法摸清国家社会发展实情,为调整国民经济政策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邓小平同志一方面派团考察西欧、新加坡等地,另一方面带头在辽宁、黑龙江等北方省份和城市开展系统性调研,发表“北方谈话”,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崭新命题,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全会顺利召开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他先后七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五十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了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最终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用好这个传家宝是新征程上破解时代难题的现实需要。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全党重视调查研究,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轻视或忽视调查研究,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到挫折、遭受损失。毛泽东通过兴国调查弄清了贫农与雇农的问题,通过寻乌调查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说:“我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就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过去我们党依靠调查研究找到破解事业发展难题的良方妙策,也必将通过调查研究走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面对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动乱交织,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迫切需要我们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从调查研究中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更好应对新时代新征程前进路上的风浪考验。 用好这个传家宝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也是作出正确决策、抓好贯彻落实的必修课。毛泽东同志认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投身到调查研究中。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要求,“中央和省、直属市、自治区两级党委的委员,除了生病的和年老的以外,一年一定要有四个月的时间轮流离开办公室,到下面去作调查研究,开会,到处跑”;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他强调,“凡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从乡政府主席到全国中央政府主席,从大队长到总司令,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习近平同志把调查研究能力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七种能力之一。在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时,他跑遍了全县二十五个乡镇、二百二十一个村;到浙江工作后,他在一百一十八天里去到十一个地市、二十五个县,总结出调查研究工作“深、实、细、准、效”五字诀,强调“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建设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精神,弘扬老一辈革命家求真务实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看家本领、硬核功夫,依靠调查研究获得真知灼见、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用好这个传家宝是永葆人民情怀的根本要求。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兴国调查中请农民吃饭、给他们暖被睡觉,逐步拉近与农民的距离,农民对他从“一句话不说”到“无话不谈”。刘少奇同志在湖南调研时住过养猪场、撩过路边风干的人粪、翻过老乡的油盐坛子,四十四天的蹲点调研让他逐步意识到农民吃饭已经很成问题,必须尽快调整国民经济政策。习近平同志十分注重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在浙江工作期间,他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跑深了与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切感情,并在实践中逐渐跑透了浙江的省情;在脱贫攻坚即将开启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十八洞村访贫困之苦、寻解贫之计、提脱贫之策,由此拉开了“精准扶贫”序幕。在主题教育中,我们要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用好用活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所思所需所盼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发展进步大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切实把实实在在的调研成果转化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
2023-08-02
查看详情
央视快评:善始善终 慎终如始 务求实效
“第一批主题教育只剩下一个多月时间,各级党组织要落实党中央部署,善始善终、慎终如始,务求实效。要对主题教育的实效进行科学、客观评估。”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四川考察时,就第一批主题教育进入收尾阶段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检验评估对开展好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详细论述了检验主题教育实效的标准、依据和重点。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我们党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经验的科学运用,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品格,对确保主题教育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提供了重要指示和坚强保证。 适时对主题教育的实效进行科学、客观评估,是一次有力的督促,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主题教育自上而下分两批进行。第一批从今年4月开始,8月基本结束。第二批从9月开始,明年1月基本结束。此时评估实效,既要总结第一批主题教育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巩固取得的成绩,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也要及时查漏补缺,在后续工作中做到更有针对性,对即将开展的第二批主题教育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我们要增强紧迫感,以严的基调做好阶段性工作成效评估检验,边学边研边查边改,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确保圆满完成主题教育各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检验主题教育成效提出“五个检验、五个要看”标准,这就是——检验理论学习成效,要看党的创新理论是否入心见行、党员干部是否做到善思善用;检验调查研究成效,要看是否摸清社情民意、是否解决实际问题;检验推动发展成效,要看高质量发展是否有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质是否有新提升;检验检视整改成效,要看问题症结是否找准、整改整治是否到位;检验干部队伍教育整顿成效,要看思想不纯和组织不纯现象是否纠正、政治隐患是否消除。我们要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坚持问题导向,确保检视整改取得实效。 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强化理论学习,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要养成深入调查研究工作作风,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脉问诊、解剖麻雀,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要始终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解决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破难题、促发展。要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要及时消除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肌体健康的病毒,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我们要通过检验评估,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来一次检视,分析根源,对症下药,切实改出实效。一方面,要检视在主题教育推进过程中是否存在形式化、套路化、表面化那一套,要明确主题教育不对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提出硬性要求,不随意要求基层填报材料,严格控制简报数量,严格控制网络平台载体痕迹管理。另一方面,要持之以恒纠治实际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作风,实打实、硬碰硬推进工作,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全党同志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系列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学查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用事实说话,开门抓评估,让群众评价,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2023-08-01
查看详情
如何评估主题教育成效,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7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第一批主题教育只剩下一个多月时间,各级党组织要落实党中央部署,善始善终、慎终如始,务求实效。要对主题教育的实效进行科学、客观评估。 具体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估,评估有哪些标准?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一起学习↓
2023-08-01
查看详情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