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的伟大
——原赣州城市展览馆馆长 陆 川
昨天晚上,很荣幸地在赣州大剧院,观看了由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理工大学、江西文化演艺发展集团联袂出品的话剧《杨衍忠》赣州首演,这部四幕话剧,精彩地呈现了赣南红军的后代、“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 获得者杨衍忠的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
不愧为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文联“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之2024年度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优秀剧本”剧目,剧本编写形象生动,采取时空穿插,多线叙事的手法,将杨衍忠人生中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爱国敬业的情怀,令人尊敬的职业操守,表现得淋漓尽致,观后令人心中产生由衷的敬佩感。
值得称赞的是,江西省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娘家人,为全国的科协工作者,做了一件大好事,牵头将平凡的地质勘探人的先进事迹,用艺术的手段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这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体现,是讴歌时代先进,大力宣传正能量的最佳方法,一下子就使杨衍忠的高大人物形象,在话剧舞台上树立了起来。
四幕话剧《杨衍忠》从杨衍忠的爱人将一封信交给勘探队书记开始切入,将杨衍忠在地质勘查岗位工作的很平凡且默默无闻的一生,展示在观众面前,把杨衍忠这个小树杈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话剧的主人公就是《杨衍忠》,他原来是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物化探高级工程师。他不仅在几十年的地质勘查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斐然,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十佳最美地质队员”等殊荣,而且在退休之后,还以每年编写30万字的速度在与时间生命“赛跑”,历时20年收集、整理出赣南地区大山野外的地矿资料,完成长达600多万字的《江西南部地质、物化探矿产信息卡片》,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了国家。
客观地说,地质勘查工作岗位是十分艰苦的工作岗位,远离都市人群,远离闹市繁华,成天餐风露宿,工作场地是在广袤的野外荒郊,大山深处,原来的工作场地,吃上一顿热饭,睡上一个安稳觉都可能是奢望,风吹雨淋,生活艰苦是常态,经常相伴相随的是孤独寂寞。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工作岗位,杨衍忠却一辈子干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话剧从头到尾,雄壮高昂的《勘探队员之歌》优美旋律始终贯穿全剧。“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一字一句中,都包含着地质勘探人,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
的确,优美的《勘探队员之歌》,激励着许许多多的地质勘探人,为了找到富饶的矿藏,一代又一代地质勘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又献下一代子女,再献孙子孙女,表现出无限的国家忠诚感。在地质勘探队伍里,绝大多数人都是皮肤晒得黑乎乎的,长年与野外生活,有的人也变得憨乎乎的,这些都是地质勘探人的无限奉献表现。
话剧中有两个场景特别地令我感动,一个是当杨衍忠家中遇到特殊困难,媳妇生病住院,需要大量的医疗费资金时,他的发小好友、同事劝他卖掉一张地质图纸,来支付媳妇的医疗费用时,他大发雷霆说,“国家的东西,怎么能够随便自己去卖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与当前的一些腐败分子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一张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地质图纸,不能随便处理,因为杨衍忠心里明白,那是属于国家的东西,自己没有权利去占为私有。而一些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利,受贿大量的资金,使国家、人民的利益遭到重大的损失,却眼睛都不眨一下,心理上觉得沾一点国家的便宜,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些腐败分子与杨衍忠对比起来,思想境界差距是那么地大,特别是许多的贪官思想中,存在的59岁现象,觉得再不捞一把,就没有机会了,真是可耻到了极点。我真的建议,纪律监察部门,要组织那些被抓的腐败分子去看一看话剧《杨衍忠》。
另外一个场景是,当杨衍忠参加地质勘查工作时,同事们看他长得文弱瘦小,有一点弱不禁风的感觉,于是就给他取了一个“小树杈”的外号,可就是这个原来弱不禁风的“小树杈”,慢慢地变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据说,在话剧的江西理工大学演员中,就有不少的地质专业的学生,他们在话剧中演先进人物,在思想上学习先进人物,并且杨衍忠的先进事迹,也将可能会成为他们今后人生的航标灯。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人生的开始都可能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小树杈子,是革命的理想,党组织的培养,同事的帮助,前辈的关心等因素,使我们羽毛不断地丰满起来,树枝不断地长多、长大,最后变成了参天大树。当然,按照自然生长规律,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参天大树,能够成为一棵中等的树木,也是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