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察材料怎么写?(建议收藏)
2021-09-24 点击 : 0 来源 : 组工干部

选了几篇《中国组织人事报》上的写得不错的干部考察文章,供各位工作中参考。
 

把准干部考察“要诀”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9日作者:张磊

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选人用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干部考察是了解评价干部的重要途径,要抓住考察的主要环节和关键节点,为精准科学选人用人工作打实基础。

“忠”字为先。忠诚是领导干部的政治信条和操守底线。忠诚从来都不只是在嘴上喊口号、纸上写标语,更重要的是将心头的信念转化为行动。要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干部选用首要的政治原则,深入考察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既听其言、更观其行,把干部在本职工作中的表现放在政治标准下审视,形成“体检”报告,衡量干部的忠诚度。

“德”字为基。有德无才,难堪大任;有才无德,百姓之害。要注重了解干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从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入手,征求单位领导、同事下属、社区邻里的意见,听“街谈巷议”“乡语口碑”,全面了解干部言行举止和作风品行,精准科学识别好干部。

“实”字为要。干部是事业发展的“领头雁”“排头兵”,如果空喊口号、弄虚作假,就会散了“队形”、走了“弯路”。要善于“巧借力、借巧力”,积极推行领导干部实绩公开,按季度组织召开工作实绩点评会,组织干部述职、班子成员互评和干部群众测评。要学会“重眼见而轻耳听”,注意划分实绩考察重点,结合岗位职责、工作思路和实际成效分析研判,把握干部的显绩和潜绩,提高干部考察工作成效。

“严”字当头。干部考察工作既要内化修身,也要借助外力监督。要严格考察程序,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坚决防止偏听偏信,让干部考察内容更加立体。要对照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对干部秉公用权、清正廉洁情况进行考察。要综合运用好谈心谈话、走访调查、巡视巡查等成果,全方位掌握干部思想、工作、作风、廉政状况,提升干部考察实效性。

(作者系江苏省沛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考察材料要“见字如面”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31日作者:闫冬雷

考察材料质量高低,直接关系能否选准用好干部。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通过“用具体事例”“行为特征”、重视“考察谈话情况”,对考察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写好干部考察材料,就要善于抓住干部的主要特征,做到精准有个性。

形象素描,写活干部个性。撰写考察材料如同给干部画像,内容上,既要原汁原味画出干部的形象轮廓,又要突出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并用鲜活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进行个性化描述,注重把最本质的特征写准、最明显的特征写深,使干部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结构上,要把有限的笔墨落在干部与众不同的闪光点上,对干部在关键时期的工作表现、棱角分明的个性特征应浓墨重彩,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层次结构,为干部勾勒出一幅清晰丰满的人物“画像”。

事例支撑,写实干部表现。支撑观点的典型事例,是考察材料的点睛之笔。要在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干部情况的基础上,把能够反映干部本质特征的事例精选提炼出来,所选的事例还要与所描述的特征或表达的观点保持一致,既要有代表性,又不能以偏概全。要对相关材料、事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得出关于干部素质和特征的结论,强化对其工作和为人处世等外在表现背后的行为规律、性格特征的研判,运用行为层次的描述对其一贯表现进行比较确切的概括,做到公道正派地反映干部现实表现。

分析研判,写准干部评价。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干部考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分清主流与支流、重点与次要,既要突出“闪光点”,又要找准“薄弱点”,同时结合班子情况、岗位职能要求、干部个人特点和考察谈话情况,提出明确的建议。对干部的缺点和不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上纲上线,也不能淡化弱化,而要适当列举一些事例予以说明和解释,用发展的、历史的眼光看待干部,避免形成“一俊遮百丑”或“一无是处”的错误评价,为提高识人用人精准度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委组织部)

 

干部考察当下“绣花功”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7日作者:杨巧

为治以知人为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提出,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要严把“五关”,即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治标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干部考察重在下“绣花功夫”,着力做实每个环节,对干部进行立体考察、透视甄别,切实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一叶知秋、滴水折光。考察干部,给干部精准“画像”,摸清底子,掌握真实情况,既是识别干部的重要手段,也是选人用人的必经环节。干部的政治品质、思想道德、个性特质、心理素质等具有一定的内在性和隐蔽性。在干部考察具体实践中,不少设计的干部测评指标往往是从头好到尾,个别谈话时也多是该同志“理念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敢于担当、勤勉务实”等笼统描述,缺乏相应“干货”“实例”予以印证,致使干部画像难以画准、画全。

考准考实干部,要细化考察指标,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照好干部标准,科学设置考察指标,避免泛泛而谈、大而化之。要深度综合研判,坚持以事识人,把“举例说明”作为谈话的硬性要求,让谈话人用事例和事实来支撑观点,既讲其然、也讲其所以然;紧盯细枝末节,多了解干部细微处、小场合的言行举止,既看台上又看台下、既看人前又看人后。要做实考察谈话,适当拓展谈话对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导知情人真谈、详谈、深谈,全面了解干部见识见解、禀性情怀、境界格局、道德品质、综合素质,特别是污点疑点。要严格廉政审查,落实“凡提四必”,对廉洁自律有问题的坚决淘汰、漏报瞒报个人事项报告的坚决“排外”、违规拉票的坚决“放下”。要延伸“八小时外”考察,加大干部社交圈、生活圈考察力度,重点了解是否出入娱乐场所、是否参与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邻里及家庭关系是否融洽、生活方式是否健康等,确保选人用人质量。

(作者单位:重庆市直机关工委)

 

考察干部四忌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1日作者:彭向明

干部考察是识别干部的重要途径,质量效果如何,直接影响选人用人精准度和公信力,必须依章依规,深入细致,察出真情,掌握实况,精准识别,防止出现四种识人不准的现象。

主观臆断。一些干部考察者由于考察前对考察对象以往的表现有所闻说,便先入为主,主观臆断,思维定格,未考察先“画像”,带着定论考察干部,使考察工作流于形式,最终掌握不了真实情况。人是一个感情丰富内心复杂的矛盾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干部的表现不可能“千日一面”,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优点未必永远存在,缺点也不一定一成不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准确识别干部,考察者在确定考察对象后必须持“归零”心态,把本次考察作为识别干部的起点,不受考察对象以往的表现、对考察对象以往的印象和评价影响,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通过严密的考察重新认识考察对象、评判考察对象。

盲人摸象。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凭主观片面的了解就作出判断,要了解事物的全部才能得出中肯的结论。摸象的盲人之所以得出错误的结论,是因为他们每个人只触摸到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接触到大象的全部。同样道理,干部考察如果欠全面、周详,像盲人摸象那样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难免导致失全失实。要准确识别干部,必须开阔视野,明察秋毫,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既了解其现在,又了解其过去,既观察其正面,又观察其侧面,既掌握其长处,又掌握其短处。要把民主测评的民意情况和谈话考察的评价情况综合研判,将平时掌握情况与考察所得情况互相印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全面的眼光、历史的观点去观察,用辨证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去分析。

走马观花。临时考察干部往往时间要求较紧凑,个别责任心欠强的干部考察者容易出现走马观花现象,考察工作欠深、欠细、欠实,例行公事走走程序,导致失准结果。干部考察越是时间紧凑越要讲究方法,保证质量,尤其是谈话了解情况,要优化方式,抓住重点,增强针对性。谈优点成绩要具体,有事例数字。谈缺点问题要透彻,有凭有据。发现问题要刨根问底,穷追不舍。注意辨别“不同之音”“相同之音”。注重追寻“弦外之音”“静止之音”。要确保谈话范围,根据工作需要可从考察对象“工作圈”延伸至“生活圈”“亲友圈”“社交圈”,通过不同方式获取客观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临渴掘井。个别组织人事部门平时识人的功课没有做足,识别干部过多依赖对干部的临时考察,有考察任务时才临渴掘井,匆忙上阵,靠突击考察“补课”识人。“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对干部的临时考察是阶段性任务,识别干部则是长期性工作。要识准人用好人,必须拓宽识人渠道,把功夫下在平时,坚持日常勤走访,平时多观察,常与干部谈心谈话、向服务对象了解情况,走进寻常百姓家,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工作状况和现实表现情况,多渠道、多层面了解干部,对干部的德才表现了如指掌。要重视干部日常表现素材的积累,健全信息资料库,做到“提人知情”“提情知人”,未察其人,已明其况。

(作者单位:广东省罗定市委组织部)

 

提升政治考察之技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8日作者:王康伟

政治标准是第一标准,政治要求是第一要求,是由干部工作鲜明的政治性决定的,是选人用人的铁杠杠、硬要求。正因如此,考准考实干部的政治表现,是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选人用人的关键任务。

“试玉要烧三日满,识人须待七年期”。识人历来是件复杂的事儿,是门大学问。识人之难,在于人的思想和品质,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政治素质属于人的内在品质,藏于思想深处,考察评价需要花费功夫、考究技巧。要突破政治表现考察瞧不准、评不实的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有问题的干部,也不耽误任何一个没问题的干部。

政治合格的干部都是相似的,不合格的干部却各有各的表现。政治表现的考察,假使只端着原则性、方向性描述,缺乏实操性指标衡量,评价出来的结果就可能是笼统的、悬浮的,缺乏支撑。要围绕中央的原则性、方向性要求,从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和政治自律五个方面着手,细化、量化、具体化,最终能够把位于内心思想深处的政治素质可视化。队伍专业化程度,影响指标体系的执行落实程度。考察队伍既要熟悉中央的方向性要求,又要熟知本地的细化目标,更要熟悉当地的发展情况和中心大局任务,在评判的时候能够执得着牛耳,掌握得了评判的核心要点。考察是一项技术活,盲人摸象之所以贻笑大方,就在于考察局部化,手段单一化。要有立体化的观念,既要坚持一时与一贯,又要灵活运用正面与反面,相互佐证、相互支撑。要从实战中识别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能力、政治定力,既广泛听其言,听干部的言论、表态和各方面的讲话,更需深入观其行,看干部的日常表现、工作表现、真实表现,立体化还原干部的真实形象,如此的画像才能生动,符合现实。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委组织部)

 

带着温度考察谈话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4日作者:熊超

考察谈话是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和现实情况的重要手段,是察人识人的传家宝。为考察对象准确“画像”,要掌握好谈话技巧方法,带着感情、温度考察谈话。

方式方法有准度。找准切入点,从考察对象入手,准确掌握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查阅个人档案、述职述廉报告、工作总结等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在谈话中处于主动地位。着重了解考察对象工作部门的相关资料,准备简要谈话提纲。找准着力点,针对有的谈话人习惯于按固定模式评价考察对象,或是评价内容单调空洞,主动引导谈话人多谈考察对象日常表现,尤其是一些细节性、个性化的反映,由表及里体现考察对象内在特点,便于立体形象地把握考察对象整体情况。针对考察对象的某件事或某项工作,引导谈话人谈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鼓励用具体事例阐述观点,建立考察对象有血有肉的形象。找准突破点,对待“不愿谈”的可通过聊工作近况,旁敲侧击,看似不着边际却始终围绕考察对象进行;对“不会谈”的要善于引导,从简入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推进;对“不敢谈”的要申明考察纪律和职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打消顾虑,引导其谈出想说未说的情况。

谈话过程有温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考察谈话要有贴近感,本着平等对话、客观公正的态度交流,做到身心投入、谦虚热情、主动沟通、积极互动。要主动介绍清楚考察缘由和谈话内容,体现理解信任,保持客观中立、倾听者的态度,严守工作秘密,以真诚赢得信赖。要有共鸣感,把自己放到谈话人所处的位置,多考虑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讲,就更有可能理解所讲所说,使谈话产生共鸣。要换位思考逐步引出谈话重点,必要时不当面做记录,引导谈话人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掏出真心话。要结合实际,坚持有所侧重、有的放矢。面对考察对象单位或部门领导,重点了解干部的总体表现、大局观念、履职情况、工作实绩等;面对考察对象部门同事,着重从为人处事、性格特点、工作作风、优缺点等方面探究;面对基层群众主要了解干部为民服务表现,群众口碑如何。   问题剖析有深度。缺点和不足是撰写考察材料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难点和重点。要如“筛沙砾”,注意分辨谈话人是否存在前后不一致的信息,对于内容存在出入甚至矛盾的,及时提出疑问并了解真实情况。要似“剥洋葱”,善于跟踪追击,抽丝剥茧“找”出缺点。要像“开药方”,在查阅材料、考察谈话、民主测评基础上,理出缺点的初步轮廓,再综合分辨,把本质问题、深层次缺点凸显出来,立体、全面、历史地分析缺点,比如,是偶发的还是一贯的、是能力问题还是方法问题,是本质问题还是小节问题、是品行问题还是性格问题。聚焦解决问题,及时“敲警钟”,防止问题积少成多。

(作者系辽宁省义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练就干部考察“读心术”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31日作者:陈贵宾

今年是市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之年,鲜明导向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对事业发展至关重要。作为识别、选准、用好干部的关键一环,干部考察有着重要作用。做细做实干部考察工作,当从“心”出发。

诚心以正行。干部考察作为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若停留于“认认真真走过场、踏踏实实搞形式”的套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必然收效甚微,影响考察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要端正思想,自觉杜绝“模式化”“表面化”的错误理念,本着对组织和同志负责的态度,用心用情把考察工作做细做实。要躬身入局,打好提前量,做足准备工作,对被考察者基本情况了然于胸,练就干部考察“读心术”。

真心以谈透。考察谈话是最直观地了解干部的重要途径。现实中,一些谈话人员有思想包袱,或泛泛而谈、闪烁其词,或只谈优点、不谈缺点,出现“好人主义”现象。“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要入情入理,把准谈话者的思想脉搏,做好沟通疏导,打消思想顾虑,促使其轻装上阵、真情流露。要以心相交,杜绝自说自话的万能模版,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防止问空话、答套话、讲大话,多一些推心置腹、促膝长谈,谈出温度、深度。

细心以求准。干部是敢于担当、踏实肯干,还是得过且过、坐井观天,细节处可见真章。若是先入为主,一心扑在完成“既定任务”上,难以全方位看准干部。要全过程把握关键信息,对“牢骚话”“刺耳话”不能充耳不闻,要对隐含信息刨根问底,深入挖掘比对研判,全面深入了解考察对象。要从小处入手,注重了解干部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等中心重点工作中的表现,深度挖掘信息。要善听群众心声,从群众口中听取评价,把干部言行举止了解通透,画准干部“全息像”,真正考准考实。

留心以阻劣。“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干部考察不仅要听言观行,还要核行。要破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考察中的“负面信息”,不扩大不缩小,如实汇总上报、综合分析研判,进行延伸考察和实地查证,防止有硬伤的干部蒙混过关。要鲜明导向,慎重对待群众信访举报、工作决策失误方面等信息,不盲目定性。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及时有效、严肃公正地开展查核,防止以偏概全、因小失大,让担当作为者感受组织暖流。

(作者单位:四川省富顺县委组织部)

 

考察材料“功夫在诗外”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1日作者:段官敬

考察材料质量高低,直接关系能否选准用好干部。全面、客观、公平、综合反馈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才能匡正选人用人导向,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相反,考察材料“走样失真”,则难以真实反映干部的实绩和能力。要写好考察材料,避免干部考察“千人一面”、脱实入虚。

考察材料是干部整体考察的“体检单”。从优点到缺点、从品行到才华、从思想到实干,都得紧扣干部的真实表现来“描刻”,而不能盯紧“考察材料”而“既定描刻”,甚至先入为主、“模块化加工”,搞成了“流水作业”。考察过程是什么样的,就会有什么的考察材料,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制约。要注重把眼光放开,深入工作现场看,从群众话语里听,考准察实干部。

考察材料还得跳出“材料”,多下些“诗外功夫”。要提高个人的考察业务、材料撰写能力,确保能够将访谈对象、基层群众、工程现场等“第一手素材”,精准、全面、客观地吸纳进考察材料。要摆脱“唯考察材料主义”的束缚,保持兼听兼得、开门纳谏、现场考察的担当干劲,减少听汇报、翻材料、开座谈等模式化动作,深入群众身边、扑下身子到工程现场了解干部所作所为。现场才能捕捉到活鱼,打捞到“新闻”,让考察材料“活起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考察材料不在“材料之中”,而在“材料之外”,在广大百姓群众“声音”和地方经济发展“风景”里。要下绣花功夫,结合地方实际、群众意愿、基层现场,让考察的触角延伸、考察的视野放宽、考察的镜头转动,为写好考察材料夯实前提条件,让干部形象“入木三分”、立体鲜活、充盈厚实。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委组织部)

 

让考察材料“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7日作者:李珂

干部考察材料是党组织了解干部的重要途径,是选拔任用干部和加强干部管理的重要依据,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干部工作的质量。精准科学选准用好干部,就要写好写实写准考察材料,让干部画像栩栩如生。

突出干部特点,变“千人一面”为“如见其人”。少数干部考察材料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谁都像又谁都不像。破解“千人一面”的难题,要善于抓住考察对象的特点,结合考察对象的个人特征、任职经历、岗位特点,找准最能体现德才表现和性格特征的事例、数据及实绩,把有限的笔墨落到干部的闪光点上。在大多数干部可能共有的特点的描述上,要从共性中找个性,进一步细化特点的程度和类别,让考察对象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还要在比较中见高低,在与其他干部的充分对比中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情况、突出其与众不同,真正抓实抓细抓准考察对象特点。

转变考察思路,变“先入为主”为“一线调研”。少数考察人员在准备考察材料时,存在主观臆断情况,忽略了收集一手资料的重要性。要想实事求是地“刻画”考察对象,就要深入考察对象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注重从考察对象管的、服务的以及身边的知情者中收集资料信息,围绕其工作实绩、群众口碑、生活作风等情况,多看多听多问。要通过参考运用近几年的考核材料、自我剖析材料等相关信息,综合分析印证,客观公正地“雕”出干部“立体像”。

力求定性精准,变“言之无物”为“一针见血”。在撰写考察材料时,要严格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准确的原则,以事实为支撑,整合分析第一手调研资料,从德、能、勤、绩、廉各方面对考察对象进行分析,做到撰写前心中有数、撰写时精确无误、撰写后确有其人。要学会用事实说话,用准谈话对象的原话,用好数据佐证,注重用成绩证明,杜绝乱扣帽子,一针见血地指出考察对象的优缺点,让干部形象“活灵活现”。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委组织部)

Baidu
sogou